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新晨阳聚焦-铝电解电容制作过程及工序
铝电解电容器的主要原材料:阳极箔、阴极箔、电解纸、电解液、导电箔、胶带、盖板、铝壳、垫圈、套管、垫片等。
生产工艺:切割、缠绕、浸渍、装配、老化、封口、印字、装箱、计量、包装、检验等。
铝电解电容器制造工艺:。
第一步:腐蚀铝箔。
如果你打开一个铝电解电容器的外壳,你会看到里面有多少层铝箔和电解纸。将铝箔和电解纸贴在一起,卷成圆柱形结构,使每两层铝箔中间是一层吸收电解液的电解纸。
铝箔的制造要领。为了增加铝箔和电解液的面积,电容器中铝箔的外观不光滑。而是通过电化学腐蚀的方法使外观形成凹凸不平的形状,可使外观面积增加7~8倍。电化学腐蚀的过程比较复杂,涉及腐蚀液的种类和浓度、铝箔的形貌、腐蚀速度、电压的动态平衡等。
第二步:氧化膜形成过程。
铝箔经电化学腐蚀后,用化学方法将其表面氧化成氧化铝——即铝电解电容器的介质。氧化后,应仔细检查氧化铝的外观,看是否有细小斑点或裂纹,不合格的应予以淘汰。
第三步:铝箔的切割。
这个措施非常简单明了。是将一整块铝箔切成几小块,以满足电容器制造的需要。
第四步:引线的铆接。
电容器外部的引脚并不直接连接到电容器内部,而是通过内部引线连接到电容器内部。因此,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通过超声波键将阳极和阴极的内引线正确地连接到电容器的外引线。外引线一般采用镀铜铁丝或氧化铜丝降低电阻,内引线采用铝线直接与铝箔连接。众关注的是,这些小措施都是无故障的,对精细加工的要求非常高。
第五步:电解纸的绕线。
电容器中的电解液不是直接注入电容器中并以液态浸泡在铝箔中,而是通过吸收了电解液的电解纸一层一层地层叠在铝箔上。其中,所用的电解纸与普通纸的配方有些不同。它是微孔的。纸表面不应有杂质,否则会影响电解液的成分和性能。这一步是将不吸收电解液的电解纸贴在铝箔上,然后卷入电容器外壳内,使铝箔与电解纸形成类似“101010”的分离状态。
第六步:电解液的浸渍。
在将电解纸卷起之后,注入电解液,使得电解液浸渍到电解纸中。随着电解液配方的革新和电解纸制造工艺的提高,目前的铝电解电容器的ESR值逐渐得到提高,成为以前的几分之一。
第七步:组装。
这一步是在电容器的表面组装铝壳,并连接外部引线。这个时候电容器已经基本成型了。
第八步:卷边。
如果是表面覆盖电容器,则需要经过这一步将覆盖电容器表面的PVC膜贴在铝电容器外壳的表面。然而,目前使用PVC薄膜的电容器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这种材料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潮流,与性能关系不大。
第九步:组装、组装。
第十步:充电和老化测试。
老化是电容器生产的最后一步。在此过程中,施加大于额定电压但小于成形电压的直流电压。一般在电容器的额定温度下进行(也可能是在其他温度甚至室温下)。该工艺可以修复氧化膜中的缺陷,老化是筛选早期失效电容器的良好手段,低初始漏电流是有效老化的标志。
第十一步:参数复查。
泄漏试验(LeakagtCurrentup)Leakage的缩写(LC),漏电试验是测量加在电容器上的直流电压(此电压标示在电容器体橡皮管上,故又称WorkVoleage(工作电压),它所通过的直流电流值越小越好。容量检验:容量(电容器简称CAP),检验的目的是检验其数值是否在允许偏差范围内。超过或低于的,将被视为不合格。
3DF试验:温度25℃,频率120HZ,无极性,正常1KHZ(试验条件)。简单解释:电容器在电子电路中自然会产生一个损耗因子。耗散和损耗在中国的意义上都是不好的。这个值是用三角函数的对边求得的。DF是泰国和西方地区常用的术语。它以百分比表示“%”,而tanδ是日本地区常用的表达式。它表示为一小部分点。这两个词有相同的意思。值越小越好。电容器在进行电容DF试验前应先放电,以免电容器本身所带的电压流入(进入)仪器而损坏仪器。